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与做法87丨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南三里小学 :“三标·三策·三阶·两法”——单元作业设计创新初探
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综合素质评价等重点难点,探索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和学校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南三里小学(以下简称南三里小学)以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为突破口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落实《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中关于“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等规定,着力解决小学生作业负担重问题,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问题现状
当前,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仍然较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从作业的内容看,小学生的作业主要集中在教材知识的巩固和练习上。如:语文作业以生字新词、重点段落、课后练习以及教辅资料的练习为主,数学作业则更关注巩固性练习,要求学生大量重复做计算题。这种作业内容往往缺乏创新和实际应用,不利于学生将知识迁移运用到社会生活中,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是从作业的数量看,小学生需要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作业。繁重的作业负担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如视力下降等问题,还容易导致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二、思路与举措
针对上述问题,南三里小学结合实际情况,以“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为育人目标,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各科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积极探索,重构了联结课前、课中、课后的单元作业设计三重目标,基于学生“从知道到理解”“从理解到应用”“从应用到综合”三进阶的认知规律,探索出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三标·三策·三阶·两法”的单元作业设计模式。
(一)“三标”:“预设—生成—再构”三目标
传统的作业设计更多关注预设目标,南三里小学在此基础上整合作业与教学环节,形成了课前预设目标、课中生成目标、课后再构目标的作业“三目标”:预设目标是指在单元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通过分析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结合学情预设,对本单元作业设计拟定初步目标;生成目标是指在教学开展时,教师针对预设目标之外的重难点、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学情等形成的作业目标;再构目标是指在教学开展后,教师综合教学中暴露出的薄弱点及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分析所形成的作业设计目标。这有助于围绕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
(二)“三策”:目标制定三策略
1.课前:根据课标、教材、学情,制定单元作业目标
各科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对教材进行深度研读,对学情进行具体分析,积极探索运用把学习目标直接转述成单元作业目标、把不同课时目标中有关联的学习目标进行联系组合、拆分细化单元学习目标和学情调研等四种方式,将单元学习目标转换为单元作业目标。
2.课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完善单元目标
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这决定了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发展而动态变化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适时调整、制定生成性作业目标,以弥补预设目标的不足,让作业更有针对性。
3.课后:诊断改进,再构单元目标
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仅要强调作业的系统性、个性化,还要基于学生作业结果进行反思和再设计。在制定再构作业目标时,要分析学生的作业结果,发现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反映出的教学薄弱点反思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作业目标,使新的作业设计更具针对性,促进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设计进入良性循环。
(三)“三阶”:思维培养三进阶
学生思维经历从基础到逻辑、从逻辑到创新的逐步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思维技能(小学低年级)
该阶段学生的特点是处于认知发展的初期,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通过感官来感知和理解世界;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等认知基础能力正在快速发展。培养方法: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他们观察事物的细节和特征;二是通过游戏、实践活动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如实物、图片等,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
第二阶段:初步逻辑思维(小学中年级)
该阶段学生特点是抽象思维开始萌芽,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简单的逻辑关系;开始具备初步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方法:一是引入简单的数学逻辑题目,如排序、分类、归纳等,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通过故事、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三是鼓励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三阶段: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小学高年级)
该阶段学生特点是思维逐渐成熟,开始具备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和分析。培养方法:一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二是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学会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来分析问题;三是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思维题目或任务,如解决复杂问题、设计创新方案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两法”:思维进阶两方法
1.学以致用,注重长周期作业设计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对学科课程内容的高度结构化处理,强调通过学科实践发展学生主动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如,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长周期作业具有较高的内容整合性、较大的真实问题情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习得、深度理解、综合运用与创新迁移,与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有内在一致性。基于此,南三里小学积极探索,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本地资源、家长资源等,设计出丰富多样的长周期作业。
潍坊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学校充分利用这一特色资源,在3月份开展了一次以风筝为主题的“纸鸢伴春,童‘筝’无限”跨学科学习活动。先是向学生讲述风筝的历史、潍坊风筝的历史等知识,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接着数学老师带领学生绘制风筝尺寸和比例,美术老师带领学生参观本地风筝制作工厂,亲眼观察手艺人制作风筝的过程。参观结束后,美术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风筝图纸设计;劳动老师带领学生动手制作风筝,并把自己制作的风筝放上蓝天。最后,将全校学生的风筝在教学楼里进行展览。整个活动进行了一个月,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满满。
另外,清明节来临之际,学校围绕清明节主题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包粽子、“绘制彩蛋”、为烈士扫墓活动、云祭烈士等系列活动。
2.注重知识维度的进阶转化
作业减负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三里小学改变过去“拿来直接用、有什么用什么”的方式,深入解读教材、校情、办学特点、地域文化等因素,挖掘开发身边资源,实现作业效益最大化。如:学校充分发挥南邻胶济高铁的地域优势,积极开发相关资源,建立了潍坊市第一个学校动车文化体验馆,开展了关于动车文化的系列进阶课程。
首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搜集、整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相关资料,并形成详细的学习报告。这一过程中,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铁路的发展史,特别是胶济铁路的变迁,以及从火车到动车的技术演进过程。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相关历史事件和知识,更理解了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影响,理解了铁路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认识到科技创新在推动铁路交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实现了从“知道”到“理解”的一级进阶。
接着,学校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解到应用的转化。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出动车的风采,用材料和工具制作出动车模型。这些活动不仅考验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动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最后,组织“我是制作小达人”、“我是设计小专家”和“我是小小发明家”等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从应用到综合的三进阶。
三、成果成效
一是初步达成“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育人共识。通过创新作业设计模式,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加符合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是各学科基本形成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三标·三策·三阶·两法”作业设计模式。转变了教师传统布置作业的形式,有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情,诊断教学效果,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
三是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三标·三策·三阶·两法”作业设计模式具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勇于探索的功能,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曲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指导)
来源:课程教材研究所https://mp.weixin.qq.com/s/PSGZbldWylRy78aU9hbGLg